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專訪跨越科技董事長李奇申,暢談XDNA平台架構 (一)

這次我們特別專訪台灣Linux 業界的先驅李奇申,李奇申現為跨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曾獲得「第一屆黃金企鵝獎-Linux 貢獻獎」及「93年傑出資訊人才獎」,是台灣第一批以Linux為基礎創業的人士,對推動Linux 有很大的貢獻,我們的訪問以對話形式進行。

Q :請簡介您在Linux產業的成就與貢獻,對獲得「第一屆黃金企鵝獎-Linux 貢獻獎」的感想。

李奇申:我本人很早就參與台灣的科技業,對 Linux 產業貢獻始於1995年,當時我以 Linux 為平台開發多種應用於 Linux 作業系統之上,1998年開始參與而且贊助CLE及 Linux 愛好會活動,同年創立亞洲最大的 Linux 公司- 網虎國際,並且任用高達300人創造 Linux 人才最佳的就業機會,網虎國際陸續推出台灣人自製的 Linux -Power Linux 及Xlinux,讓台灣發展 Linux 作業系統這一件大事,
在世界不落人後,又曾推動 Linux 在資訊家電及伺服器應用觀念,帶動台灣硬體製造業的新機。

期間我曾實際投資多家小型 Linux 公司,積極發展商品,開創更寬廣的應用戰線。透過創立跨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動 Linux 實際商品化,例如推動 Linux高擴展性的統一認證動態資料庫架構DB Dir產品。之後使用未來開放性使用架構的底層 Linux作業系統,再加上全球成長最快的java跨平台語言,並且整合了資料庫認證的分散式架構,以及透過XML協定傳遞等等高科技元件,開發出目前全球唯一有此優點的網路架構平台-XDNA,我們期望推動 Linux 及java整合網路特性之XDNA,成為軟體使用的最佳ASP服務平台,可幫助台灣應用軟體業者在網路軟體租賃市場上打下一片江山。

Q :您認為今日台灣軟體產業面對甚麼問題?癥結何在?

李奇申: 產業的定義本來就非常複雜,依我的看法,目前軟體產業的瓶頸,都在「創新」二字。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命脈,這已經是無可爭辯的定律,全球的軟體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1)從很久以前IBM Mainframe那種大型的「集中式架構」,終端都用terminal。

(2)而到PC時候的「Client/Server架構」,主機及終端都是PC以及Windows。

(3)直到目前的「三層式Web架構」,主機及終端還是PC跟Windows。web架構又回到了過去的「集中式」的架構,讓中央處理器幫忙運算,Client端只是一個terminal軟體,基本上已經變成「Windows下面的AP」或者變成「Web AP Serve 上面的程式」。而前端如何來表現軟體?讓軟體運作?

目前都了無新意,都是用Windows桌面或是web。以台灣軟體業者來說,多年以來,大家都在做「套裝軟體」,同質性太多,況且,都無法共用元件,所以,非常多人投入人力物力都在做相同的事情,不但浪費整體台灣「人才腦力」資源,也降低了軟體全球競爭力(因為開發規模沒有國外大),至於如何來解決呢?依我的看法,我們要多多運用網路上面的資源

目前網路上面有許多資源都比以前成熟太多了,例如Linux、OS、java、XML、Database等等,我們應該整合政府的力量,制定出一套「Server端」和「Client端」的規格,中間的溝通、流程都用XML來描述,所有的FORM、流程也都用XML來描述定義,並且要「創新」,我們要記取以上所說的(1)~(3)的傳統架構,重新思維一個新的架構,讓大家可以共享「元件」,而前端,降低故障,中毒,維護,軟體更新等等帶來的問題,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各行各業的「Domain knowhow」,底層的OS、java、core、XML協定、network、security、Database等等,就交給專屬的系統統一完成,不用去管,這樣的革命,將會造成產業的「大進步」,因為,資源一下子集中起來了,我們的軟體就有了根基,有了根基,就可以往上繁延枝葉,接下來就會百花齊放,我們的研發速度,元件的累積等等,接著會延伸出上、中、下游的元件供應商,這樣的方向,將會帶來我們中國人傲視全球的軟體產業。

Q :如果PC Windows存有結構問題,Linux有否能力改變局面?如何才做到?

李奇申:當然有很大的機會囉!PC+Windows多年來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問題,我一直認為,軟體業等於勞工?不斷的軟體開發,短暫而快速的生命週期,造成軟體廠商們血本無歸,因此這十多年以來,軟體人員真的能賺到錢嗎?

因此,以全球電腦架構來看,大部分的軟體業者只在「PC+Windows」的架構下開發軟體,以上的架構,產生了下列的問題:

(1)成本太高,幾乎佔掉了公司30%的技術人員在維護外面的一堆問題。

(2)微軟永遠在改變架構,永遠在更改環境,根本無法回收成本,一直投入成本,一直被「廢武功」,一直被淘汱,實在是悲慘。

這部分軟體業者根本沒賺到錢,但卻要替這部分負責許多必須到現場的維修問題:如中毒、windows當機、電腦出問題、硬碟故障等等結束了嗎?不,還沒有,因為將來browser based的系統還是會被IE(編按:即Internet Explorer)牽著鼻子走,IE一直改版,windows底層一直改版,所有的AP業者還是會一直不斷的辛苦維護。以上的電腦架構所造成的損失成本,讓軟體產業多年來一直不景氣,無法真正獲利,設計的系統還沒有回收,外在環境又變了,原本的系統又要全部翻新,重新研發,造成重大損失。

用以前的Client/Server的架構來說,讓一個軟體業者,無法好好的賺取自己軟體AP的這部分利益,卻要花90%的心力去維護別的問題,長久下來,當然不敷成本了!以下都是Client/Server架構所面臨到的許多問題。

1.各點訊息、資料庫都不同步:各點的分公司之間個別形成區域網路(local LAN),資訊彼此 不相通,例如總公司處無法即時了解各分公司的各種資訊,例如:客戶資料、新進員工資料,各公文流傳、各點營收狀況、貨品庫存狀況等等各種資訊。

2.PC+Windows維修成本太高: PC+Windows經常因各地區人員的操作問題,各種icon的點選不當,作業系統windows當機、中病毒,主機故障、硬碟損壞等等各類層出不窮的問題。

3.Pc容易故障,整個資料毀損:PC體積大,熱度高,故障率也高,只要任何一台PC的硬碟損壞,都可能耗費一兩天修復,且損壞公司重要的資料,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會按時備份資料的。

4.Pc無法可管理:PC屬於「個人電腦」,管理者無法可管理每一位終端PC是否胡亂安裝非法軟體?中毒?是否在玩遊戲?是否在下載遊戲、MP3音樂?是否上網瀏覽閒逛?以上等等眾多問題?根本沒有辦法管理。

5.需要不斷的採購更新公司的設備:採用windows以及PC架構,企業幾乎要無法喘氣的每2至3年更換一次公司內部的設備,Windows軟體等等,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更換更新的P3、P4等等處理器。以及Windows 98、2000、XP等等,沒有意義且不斷要付出龐大的費用。

6.不容易維護以及更新服務:只要軟體有斷線、故障、系統有安全漏洞、或者客戶要小修改、或版本更新等等服務,都要親臨現場,耗費大量的成本以及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在雲端運算]部落格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