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office 95到 Office xp短短七年間,這套微軟的辦公室生產力軟體的真正的零售價格漲了近十倍。這期間,全世界經歷了人類經濟史上物價最平穩的時期,Office一枝獨秀地有這麼大的漲幅,究竟它提供了多少的產品加值呢?
從軟體工程上來說,微軟每一次產品的大改版都宣稱產品有極大的功能提升;事實可能也真是如此。問題是,Office 95已經是個被稱為「大而無當」的軟體,消費者買到了許多他一輩子也用不到的功能;那麼,在office 95上面再加上許多的功能,消費者能有多少人利用到多少這些多出來的功能呢?
然而,如果消費者現在要買便宜的 Office 95行不行?不行,因為微軟不賣!如果消費者已經有 Office 95,決定繼續使用這套軟體行不行?還是有問題。新一點的 Office xp、 Office 2000做出來的檔案, Office 95讀不懂。別人同樣用word 做得檔案,你的word就是打不開!!!
道理很簡單,因為微軟在辦公室生產力軟體市場佔有幾乎壟斷的力量,因此,他可以不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只要考慮如何逼迫消費者花錢買升級版本或花更多錢購買其他微軟產品就行了。
現在,全世界有一大半的人都用 Office,我們可以說 Office的檔案規格是全球標準嗎?政府可以鼓勵使用 Office嗎?當然不行! Office是個微軟的專屬產品,再多人的使用只會突顯他的壟斷傾向,並不會讓它脫離微軟的所有權而為產業標準。雖然政府不必反其道而行要求大家抵制微軟的 Office,但政府至少應該要認知,既然 Office不是產業共通、開放的標準,而業界還有許許多多人正努力奮鬥嘗試要以SGML、 HTML、 XML等等各種共通的標準來規範排版、檔案格式、資料交換等等的普世通用標準,以減輕微軟壟斷市場的力量,讓市場競爭回歸政軌。政府至少應該在採購案上放這些弱勢的業者一條生路吧?
Office是個接近應用端,大家都接獨得到,也可以體會得到其超高市價卻又不得不買的產品。事實上,微軟壟斷市場導致爭論最多的,還在於其視窗作業系統;而較不為人注意,但其影響面卻不容等閒視之,則是微軟靠其視窗作業系統的優勢,其逐漸強勢壟斷的「軟體開發工具及環境」的市場。
微軟利用視窗作業系統可能涉及的市場不公平競爭以及其因而與各國政府之間的反托拉斯官司,也是舉世皆知。也因而導致了近年以開放平台、開放原始為訴求的作業系統及軟體得到各界的重視;甚至大陸還傾國家之力發展Linux,打算用之來取代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
與這樣的景象對比的是,中華民國各級政府的資訊採購案,不僅沒用力支持開放系統,還常毫不遮掩地指定微軟視窗作業系統和微軟Office軟體為採購的唯一規格,而理由竟然是認為這兩個產品是業界的標準、維護最便宜。試問,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能賣的產品可叫做共通「標準」?每隔一兩年就要花大錢更新的軟體可叫做「便宜」嗎?
(跨越科技李奇申積極開發Linux不也是我國開發Linux的最佳代表嗎?)
現在,這些指名採購微軟產品的問題還沒看到紓緩,竟然傳出行政院研考會自2003年初開始即編列預算,預計採用微軟大力推廣卻十分失敗的.net平台。此一事件的影響,不僅是未來業者做政府生意都必須採用微軟的.net開發環境,更會讓以後所有的政府系統在這個架構下,只能指定採購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再也不能用其他開放系統了。
也就是說,研考會打算將中華民國賣給微軟,真是豈有此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